如何预防夏季的常见疾病?

2018-11-01
来源:


立夏之后气温开始升高,人们容易烦躁不安,出现睡眠不好、心律失常、心肌缺血等症状。除了「心」的症状,此时还要谨防哪些疾病呢?

 1. 传染性结膜炎 

中医称之「天行赤眼」。多由风热毒邪,时行疠气所致,即俗称的「红眼病」。可分为细菌性结膜炎和病毒性结膜炎两类,潜伏期短,受感染后24小时内发病,常见于学校、幼儿园等集体人群的地方。

症状:眼部剧烈疼痛,畏光流泪,有异物感。

预防:在高温高湿的初夏,尽量少去人多的场所,避免接触传染。同时要记得勤洗手,也避免用手揉眼睛。

 2. 肠病毒 

肠病毒喜爱温暖潮湿,所以4到9月为主要流行期,且因为种类很多,故感染之后只会对这次感染的类型产生免疫,所以一生中可能会得好几次肠病毒。

症状:

(1)泡疹性咽唊炎:突发性发烧、呕吐及咽峡部出现小水泡或溃疡,甚至口腔溃疡疼痛、无法进食。病程为4~6天。

(2)手足口病:发烧、身体出现小水泡(主要分布于口腔黏膜及舌头,其次为软颚、牙龈、嘴唇、手掌、脚掌、手指及脚趾)。会造成口腔溃疡而无法进食,病程为7~10天。

预防:目前并没有特效药及疫苗,最好的预防方法是大人小孩都要勤洗手,注意个人卫生,就可以降低感染的机会。

 3. 脾胃受损 

天气热,就会贪凉嗜好冰冷的食物。但冰的食物一下肚,胃受到强烈刺激后,血管骤然收缩、血流量减少,会导致肠胃失调。特别是肠胃功能较弱的儿童,在吃后半小时左右最容易发生剧烈腹痛,严重的还会出现恶心、呕吐、头晕、腹泻等症状。这种痉挛性腹痛是因吃了冰箱里存放的食物引起的,由于人的胃肠温度一般在36℃左右,而刚从冰箱里拿出来的食物只有2℃~8℃,肠胃受到强烈的低温刺激后,造成生理功能失调。儿童、老人及肠胃较弱者特别容易有腹部疼痛、肠胃发炎等情况。

预防:从冰箱取出来的食物不要急着吃,先在常温下静置,且一次不要吃得太多。特别是老年人、儿童及有慢性胃炎、消化不良的人更应少吃或不吃冰冷食物。

 4. 热伤风 

夏天感冒叫做热伤风。造成热伤风主要是因为天气炎热,为了散热,人体的表皮血管和汗腺孔会扩张,这时容易因为冷气、电风扇、冲冷水澡或入睡后身体受凉而发生热感冒。

症状:主要表现有身体发热、四肢无力、头昏、头痛、食欲不振、流清鼻涕、口干舌躁或咽喉肿痛等症状。

预防:进入冷气房时应多加件外套,运动后或流汗多时,勿立即对着风扇吹或冲冷水澡。若开始觉得身重无力,可饮用祛暑湿的茶饮,如藿香茶。


材料:藿香15克、白扁豆20克、荷叶6克。

做法:以1000CC热水煮开后,转小火煮10分钟,取代茶水饮用。

 5. 头痛 

夏季室外高温、闷热,或身体燥热,所以一进室内就想吹冷气或吃冰品,但这样令温度骤变,会使颜面及脑部的血管急速收缩。也可能是缺水中暑、睡眠不足、情绪激动或疲劳等原因而引发并加重头痛。

预防:夏季头痛,可通过饮食清热利湿、补充水分,节制食用冰冷饮品、保持好心情、注意休息等来减轻症状。

 6. 皮肤病 

夏季也是皮肤病的多发季节,如痱子、青春痘、过敏性皮炎、汗斑、湿疹、香港脚等。

预防:应经常保持皮肤清洁干燥。另外要避免吃油炸辛辣食物,多吃些清热、解毒、利湿的食物,如苦瓜、冬瓜、绿豆、红豆、薏仁、海藻等,可预防夏季的皮肤状况。

 7. 妇科病 

天气炎热潮湿时,容易滋生细菌、霉菌等,爱穿紧身裤的女性要注意霉菌性阴道炎;但若过度清洁,改变女性阴道内弱酸性的环境,也会使抵抗能力下降,容易感染。此外,睡眠不足、过度疲劳等,也是令人体抵抗力降低的原因。

注意:更年期的女性,因女性贺尔蒙降低,使黏膜较干涩、脆弱,细菌较容易滋长而增加阴道、泌尿道感染的可能性(约一般年龄层的十到十五倍之多)。

 8. 急性肾炎 

夏季时,出汗多、喝水少,容易滋生细菌引发泌尿道感染,又可区分为上泌尿道感染与下泌尿道感染。上泌尿道感染会侵犯肾脏及肾盂(集尿系统),常造成急性肾盂肾炎,急性肾小球肾炎,急性细菌性肾炎及肾脓疡。

症状:

(1)全身性:发烧、发冷、腹痛、腰痛、肾脏压痛、食欲不振、恶心呕吐、腹泻、疲倦无力等。

(2)膀胱性:频尿、排尿困难、尿急、解尿痛、解尿灼热感、血尿、尿液混浊等。

预防:

(1)内裤之材质,选择棉质、透气舒适为主。

(2)每日摄取约2000~3000c.c.的水份。

(3)避免憋尿,尤其怀孕的妈妈。

(4)性行为后要多喝水,增加排尿。

(5)至少每3至4小时排空膀胱一次,夜间睡前先排空膀胱。

(6)多摄取酸性的果汁或饮料,如橙子汁、蔓越莓汁、葡萄汁等,以保持尿液酸性化,降低泌尿道感染机会。

(7)避免过度劳累而造成免疫力下降。

若一开始感觉频尿或尿急,可用灯心草30克、车前草15克以水煮开,取代茶水饮用,可帮助清热解毒、凉血利尿。

注意:若有异常,如尿少、尿液混浊、排尿痛或烧灼感、发烧不退等症状,应立即就医。

※以上医疗保健内容仅为参考之用,无法取代实际的医疗行为,如有任何疑问请洽询相关科别之医师,或有疾病应立即就医。


底部二维码-品牌历史-修改版(1).gif


分享
写评论...